彼洋社区主版块 → 有时,做个“不现实”的人反倒更有用
查看完整版本:有时,做个“不现实”的人反倒更有用
2018/6/1 5:44:19
有时,做个“不现实”的人反倒更有用  读《爱丽丝奇境漫游记》看到这样一段对话,多年后拿出来回味,还是觉得它充满哲理。  “请告诉我,我应该从这里往哪里走?”  “那可得取决于您想去哪里。”  “去哪里我都无所谓…….”  “那么您走哪条路都行。”  去年12月28日,没错,刚过去没几天,我在火车站送别了孙唱。我大学同学,兼老乡。那天天气不是特别冷,但很阴沉,就像预感到这是一场旷世分别一样,是的,孙唱走了,不当北漂了,再也不回来了。  小时候我调皮,经常在电视机里学到什么新词汇,在没弄明白什么意思的时候,就拿出来当着大人大声吼,所以我对着大人说出句“永别了”,然后被莫名其妙地打了一顿之后,我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。因为那时在我看来,分别、永别、都是和再见差不多意思,就是嘴上说的,和实际做的不一样,周末跟姐姐说外再见,周一还可以再见到。后来慢慢长大,认了更多字,才意识到,自己说出了多么严重的一个词。 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,那天在火车站送别孙唱的时候,却在心里不断念叨这个词:“永别了,孙唱…孙唱,永别了。”  作为北漂,火车站是一年一度会经历的地方,它是那么熟悉,又那么让人抗拒,就像是两个孤立的点,连接着你的过去和现在,中间通过的路程就是你的过往。按理说,你好、再见应当已成习惯,可是那天在火车站送别孙唱时,我却异于平常的难过。因为我看到的,并不是一个人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,而是一个人终究没有敌过现实的各种考验,选择妥协,选择倦鸟归巢。  临走时,我和孙唱各自对对方说了一句话。  我说:“保重,以后还想漂,再回来,北京欢迎你…”  他说:“好好奋斗,要实在累了,就回老家,外面的月亮也不总比家里的圆…”  然后车开了,我目送他远去。然而我们谁都知道,分别时,留给彼此的话,其实都是不会去做的。这才是我觉得可怕的地方,也是为什么觉得这场分别,更像是永别的感觉。  孙唱是个高材生,从小到大都是,相比我来说,他有太多得天独厚的优势。分数高,轻轻松松就能拿到好名次,拿一等奖学金,学的是金融,在校期间以优异的成绩在各科挂帅。以他的背景和资历,毕业之后在金融街找一个体面高薪的工作,绝不是难事。  但他却选择了离开,在还未拉开帷幕前离开。我曾经也尝试问过他,有这么好的资历为什么不选择在北京好好打拼一下,毕竟对于小城市的人来说,走出来比返回去,要困难得多。  而他却是这样跟我说的:“我知道以我的资历,可以找到一个薪水还不错的工作,可那又能怎样呢?房价那么高,我再怎么挣,也挣不赢房价啊,而且一让我想到要在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地方自立门户,甚至成家立业,我觉得太可怕了。我无法想象那样会是多么让人窒息的一种景象。与其如此,我还不如选择回到我可控和熟悉的环境,这样幸福来得更容易一些,不是吗?”  我不说话。  前不久我妈的一个朋友,托我打听北京某家公司的前景和发展,说她家刚毕业的侄女准备过来试试机会。这个姑娘挺有闯劲,虽然不是在北京读的书,但是对于来到一个全然陌生和不可控的环境却一点不抗拒。  在我提供的一番建议和她自己收集的资料情况下,她权衡了利弊,索性第二周买了北上的火车票,就这么“堂而皇之”地北漂了。我问她,就这么来了,不害怕吗?她回答我说,有什么好怕的,大家以后都会死去,可现在大家不都还好好活着呢吗?  一时间,我特别感动,好像看到当年的自己。高考填志愿的时候,我以所有人无法理解的方式,在一类学校中,只填写了一所高校,在这所高校所提供的专业中,只选择了一门专业,并且拒绝服从调剂。  这件事成为日后很长一段时间别人另眼看我的谈资,天呐,你怎么就知道你会被录取,万一这所学校拒绝你了,那岂不是要重来一遍?  可说句实在话,这问题,我真的没有想过。我心里只是执着着一个强烈的愿望,就是要去北京读书,无论如何,所以沿着这样一个目标,穷尽所有途径和方式,为它服务,替它找出路。就好比这个女孩一样,就是要来北京工作,哪怕她对这里一无所知。  这周末去电影院看了《血战钢锯岭》这部电影,剧情和电影结构暂且不评说,我就讲其中一个让我很有共鸣的一幕。道斯在钢锯岭上,孤身一人,没有一枪一弹,赤身肉搏,不顾日本军多次扫荡奋力救援,然后他救下了75名本来可能因为无人救援就此牺牲的战友。  当然电影主旨会去烘托和强调因为有强大的信仰和原则,所以他能够战胜一切的恐惧,和死亡抗争,并且去救援其他生命。但是我看到的是,当他经历了无数个和死神擦边的惊险,被救援到安全地带后,那种真实、厚重的后恐惧感。这才是人最真是的写照。  后恐惧不是说没有恐惧,而是在最为可怕的事情发生过后,一个人流露出来的精神上受到惊吓极度害怕的情形。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,拥有强大意志和信仰的人,也会害怕;害怕是可以被滞后处理,暂时遗忘的。  我们所有的信仰,一首歌、一本书、一个人、一种价值观念,都是为了不断强化和巩固的信仰,信仰用来做什么的?用在现实生活所有不势均力敌的对抗中,成为你精神后盾和支撑的。  但我更想说的是后面那一点,害怕是可以被滞后处理的。孙唱离开时,他还认为我真的喜欢北漂的生活,对高压力、多变化、独自面对一切问题很有兴趣。但其实他错了,我只是在每一个关键点、风险点、决策点,需要拿出勇气、信仰抗争风险、困难时,选择让害怕滞后罢了,就是不去想结果。不用如果…就…的句势,先给自己泼凉水。  不去想结果并不是说只看眼前,想得不够全面,无法预见。不想结果是,不因为对一件事情的害怕情绪,而把情绪等同于事情本身。  就比如说,我决心从离开培训行业,找下一个职业方向时,走得很坚决,在发出离职邮件时,我并没有找到下家,更不知道下一个职业方向是什么。我不知道什么是对的,但是很清楚继续做,肯定是不对的。所有,我延缓了对于裸辞、未明确地找到下一个航向的害怕,选择把注意力放在去找这件事情上。这很像,当年报志愿时,把如果没有被录取,那么该怎么办的害怕和恐惧感滞后,把精力放在,如果想进去,该怎么办上。  很久之前看一个大佬接受采访,问他面对几十亿的项目投资做决策时,会不会害怕。他的回答我很喜欢。  “当然会害怕,这可是货真价实的钱啊,但是害怕对于能否投对这件事,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啊。那你说,害怕究竟有什么用?”  对可能存在风险的害怕,是很正常的条件反射,是理性认知中对于事物分析、判断的结果。理性往往会支配和控制着权衡,权衡必将关乎对错、行动、取舍;有效地行动,可预见范围的支取。但很多时候,促使你勇往直前、不顾一切、并且最终获得胜利的,是一种说不清、道不明的非理性因素,比如滞后恐惧,相信它就那么简单、并不难做到。然后你就硬着头皮上了。  所以有的时候,做个“不现实”的人反倒更有用。滞后恐惧,迎难而上。就像萧伯纳说过的,理性的人然自己适应世界,非理性的人坚持让世界适应自己,但很多进步大多靠非理性的人完成的。(文/舒文)  作者简介:舒文,微博、当当签约作者,互联网从业者,自由撰稿人,微博@舒文aqua,微信id:舒文了没,代表作《没有人告诉你世界是银的》。  转载自:鲸基网推荐内容:  #1、[url=http://www.miaopianyi.cn/index.php?r=l
Powered by BBSXP 2008 SP2 ACCESS © 1998-2024
Processed in 0.08 second(s)